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江理>>正文
《江西日报》:抓好平台建设 集聚优秀人才 产出丰硕成果 ——看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的发展之道
日期:2024年12月09日 11:15  点击次数:

在今年9月公布的2023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名单中,由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教授史超、帅词俊分别牵头完成的“杂化铁电稀土新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研究”“可降解骨植入物的可控制备与功能设计研究”两个项目斩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全省共8项)。一时间,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被同行赞誉为我省科研领域的高地。

高地的背后,是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自2020年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脚踏实地、辛勤耕耘,牢记使命、默默奉献结出的硕果。“学校全力以赴抓好国际创新研究院的建设,努力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江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杨斌表示。

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

聚焦我省能源、资源、环境、材料领域的产业需求,2020年1月,江西理工大学瞄准与学校学科相关的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等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的高水平团队,专注寻找与江西有渊源、有感情的顶尖人才,聘请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为研究院外方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为研究院中方院长,同时汇聚帅词俊、赵宝军、陈斌等国家级人才团队,共同创办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

国际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帅词俊介绍,研究院以“增强国际合作交流、打造优秀科研成果、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助力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结合江西省特色产业,以研究院为平台汇聚创新力量,实现机械、材料、化学、资源、能源等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成为生物和增材制造产业、有色和黑色金属产业的资源、平台、人才、政策等创新生态要素的汇聚者,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提供者,力争将研究院建设成创新的源泉、技术的摇篮、产业的引擎和人才的高地,进而打造成国家级研发创新示范基地,世界级新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孵化器,国际上重要的多学科产业研发引领者。

目前,国际创新研究院下设生物增材制造研究中心、无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矿冶过程智能化研究中心、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氢冶金与新材料研究中心五个研究中心。国际创新研究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氢能高效制备与利用、生物增材制造、铁电和光电材料、有色和黑色金属产业、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配置技术创新链,建设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汇聚高水平科研人才

走进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高精尖人才聚集之地。目前,研究院共有教职工76人,博士专任教师69人,其中海归博士17人(外籍博士5人),多名教师为两院院士等国家级领军人才。

短短几年,为何一大批高水平科研人才汇聚国际创新研究院?这得益于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工作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探索和深化聚智用才新机制。

感情引才,专注寻找与江西有渊源、有感情的顶尖人才。学校在招才引才过程中充分打好感情牌,向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讲好江西优势、江西故事。来自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的周宗彦博士,2020年辞去在澳大利亚高薪全职教职岗位,来到研究院工作。“打动我的是学校把事业发展与地方发展有机结合,选取关键重大技术,实施大课题大项目联合攻关,坚持项目融合用才的理念,科研前途非常光明。”目前,周宗彦教授已经担任国际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重点攻坚矿冶过程智能化方向的技术难题。

平台聚才,打造施展才华的舞台。目前,江西理工大学已牵头组建稀土领域唯一、江西省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为解决稀土功能材料领域关键共性“卡脖子”技术提供重要平台;牵头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稀土产品检测与溯源),这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首次批准的38个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之一,对于完善稀土市场监管技术体系,构建稀土产品市场监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与地方政府及知名高校联合筹建“多相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局“清洁低碳高效氢电互补变革性能源转化利用创新技术国家能源研发中心”,自然资源部“离子型稀土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要国家科研平台。同时,学校积极以科技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在南昌校区建设颗粒技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植入医疗器械增材制造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以及南昌市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作为专注基础研究的机构,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在短短几年内,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高水平论文、专利、自然科学奖、国家级项目等关键评价指标,已处于省内科研机构领先地位。

氢冶金与新材料研究中心郭烈锦院士团队面向国家能源清洁低碳高效转化的重大需求,率先提出能源有序转化的核心思想及能势匹配、碳氢循环和多子耦合三个基本原理,独辟蹊径开发煤炭/生物质/有机废弃物超临界水气化的变革性技术,重构有机物在处理与利用过程的能量转换与物质转化的关联关系。利用超临界水为有机物制氢提供高速均相的反应环境,使有机物中的碳、氢、氧元素快速转化为氢和二氧化碳,将有机物化学能直接高效转化为氢能。基于该技术,针对传统钢铁冶炼工艺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清洁高效的问题,郭烈锦院士团队联合江西理工大学等单位成功获批“超临界水蒸煤制氢耦合绿色短流程冶金技术及装备”揭榜挂帅项目。

国际创新研究院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熊仕显博士课题组开展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创新产业化项目取得突破,通过对各类新兴的增材打印技术的研究,开发出多种能与之匹配的打印墨水。该系列墨水不仅兼容多种先进打印技术,实现微电子电路制造的高精度与低能耗,还可以在微米尺寸的3D打印,为脑机接口、芯片互联、医疗传感、可穿戴电子器件等多个领域的产品创新、工艺迭代和性能提升打开新空间。

研究院在以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地方产业方面积极行动,由余艾冰院士团队领衔,借助世界顶尖的颗粒技术,主要围绕江西省传统矿冶过程中涉及的颗粒-流体多相物质流传输、矿冶过程关键操作单元优化决策与智能控制等研究领域,重点开展相关理论机理、应用基础技术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为流程工业智能化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

一项项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背后,都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挥汗如雨、不舍昼夜地拼搏的结果。“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学校将继续按照国家战略布局,结合江西重点产业,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为国家科研事业作出应有贡献。”杨斌说。

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4-12/09/content_144394_1606536.htm



上一条:《人民网》:江西理工大学:携毕业生进企业解锁求职新方式
下一条:《科技日报客户端》: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 把“颗粒”对齐 将科研做透

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Copyright © 2024 www.jxust.edu.cn 江西理工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  [赣州-三江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958号  邮编:341000  

        [赣州-红旗校区]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  邮编:341000

        [赣州-黄金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56号  邮编:341000

          [南昌-南昌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开发区双港东大街1180号  邮编:330013


   移动版    赣ICP备05001230号-1     赣公网安备 36070202000070号